发表时间: 2019-07-04 00:00:00
作者: 民主建国会张掖市委员会
浏览:
74年前的今天, 1945年7月4日,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和黄炎培进行了一场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著名对话,也被称为“窑洞对”。
黄炎培问毛泽东,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毛泽东与黄炎培在陕北
跳出历史周期律,被中国共产党视为执政“赶考”的历史性考题。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各民主党派中央时,还特别重提历史周期律,称其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走上了用民主破解历史周期律的探索之路。很多人都在关注,中国共产党如何走出“历史周期律”?民主这条新路的答题效果如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中国民主进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74年后的今天,和大家一起重温和探究这一话题。
背景
1945年,抗战胜利在即,国共矛盾也日趋激烈。7月1日,黄炎培、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六人从重庆启程,以个人身份飞赴延安,希望能够为国家和平尽一些力量。毛、黄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即产生于这样一种历史背景。
194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住的窑洞里做客。毛问黄来延安有何感想?
黄炎培(1878年10月1日-1965年12月21日)
黄炎培说: “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
谈这些话的时候,黄炎培似已料到,在未来的国共对抗中,中共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全国执掌政权。所以,他以朋友的身份向毛泽东进言,希望中共在得到天下以后,能找到一条新路,跳出兴亡周期律的支配,避免历史上“人亡政息”的覆辙,保持政权,用好政权。
毛泽东听了黄炎培的一番谈话,当即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黄炎培事后写下了自己对毛泽东答话的感想:“我想:这话是对的。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个周期律,怕是有效的。”
毛泽东与黄炎培
赶考
“历史周期律”虽然直到20世纪才由黄炎培提出,但作为一种历史规律,早就为历代统治者所注意到。但他们无法从根本上认识“历史周期律”发生的根本原因,往往把周期性的兴衰治乱简单归结于“天意”和“气数”。
“历史周期律”的发生,从内因上看,主要与执政者的执政模式有关。考察一部人类政治史,主要有两类执政模式,一种是专制执政模式,一种是民主执政模式。可以说,以“专制和人治”为特点的专制执政模式,是“历史周期律”一再发生的根本内因。“历史周期律”是专制执政模式下的一条“政治铁律”。
深谙中国历史和国情的毛泽东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还是封建王朝的更替,无一不是开国时期励精图治,逐步创造太平盛世;但奢靡腐化之风也随之盛行泛滥,国运由此从鼎盛走向无力回天的衰亡。所以,他坚定地提出,跳出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在离开西柏坡赴北平的路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同志们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正是出于对客观规律的尊重,出于对历史周期律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自觉树立了“进京赶考”的观念,把自己置于“考生”和“学生”的位置,而把人民尊为“考官”和“老师”。
发展
兴亡周期律是规律,但规律也可以被打破。执政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反复探索,有前进、有曲折,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在这张关于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民主”答卷中,中国共产党探索并创造性地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推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上的伟大创举。
1948年5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刊发“五一口号”。
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热烈响应。“五一口号”发布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已经确立了协商合作关系。“五一口号”的发布,标志着这种协商合作关系进入新的境界。“五一口号”所构建的正是以协商民主为内涵的新型政党关系。
1949年7月5日,毛泽东和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合影。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形成。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及时总结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经验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教训,明确肯定多党合作比只有一个党好。中共八大的决议正式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82年,中共十二大报告中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发展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作为新时期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和处理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基本原则。
198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序言。200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走访8个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并座谈时,还谈到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律的一段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习近平强调,要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015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事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政党协商的实施意见》的颁布实施,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注入了新的动力。
贡献
当前,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出现了许多新趋向,一些国家大选中“黑天鹅”事件迭出,政党攻讦加剧,社会纷争不断。“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的鲜明对比,让人们对中国的政党制度更加关注。
2018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
2018年3月4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民盟、致公党、无党派人士、侨联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新型政党制度”的概念。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
为何说它是“新型政党制度”?习近平用三个“新”字作出精准概括:
——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
——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
——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
立三“新”,除三“弊”。“新”,意味着统一和团结,意味着力量和希望。除千年积弊,发举世之未发。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无疑是“伟大政治创造”。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多党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强调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就是这种民主最基本的体现。”这一论述,是对新型政党制度下“民主”的精辟注释。
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是不要民主了,而是要形成更广泛、更有效的民主。我们应该不忘多党合作建立之初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的。”就是说,实行社会主义民主,必须以“解决人民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袁廷华在《中国政党制度的世界贡献》一文中指出,中国政党制度为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提供了一种新范式,创造了一种新型民主实现形式、一种新型执政方式、一种新型政党关系。
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表明,民主不是只有一种模式,实现民主的形式和路径是多样的。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决定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没有可以奉为金科玉律的教科书”,任何国家都不能颐指气使地充当“教师爷”,向我国兜售他们的所谓“民主”。
走出“历史周期律”,对执政党或许是一个永恒的考题。中国共产党已经用实际行动走出了一条“民主”的新路。我们也共同期待,这条民主道路,能为中国赢得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本文来源:“团结报团结网”